Skip to content

【2022報稅新制8大重點懶人包】綜合所得稅怎麼算與節稅小技巧

又到了每年的報稅季節啦,就算不甘願,還是要忍痛乖乖繳稅喔
今年報稅各項規定與去年差異不少,針對特定族群提供減稅優惠紅包,報稅時間全面延長至2個月(6月底)
到底有哪些新制方案呢?報稅需要注意的細節是什麼?
報稅一定要看!2022年報稅新措施全攻略
小資女帶你快速了解2022報稅新制、改制之後所得稅怎麼算?基本生活費是什麼?差額算法?
最新所得稅級距、一次搞懂免稅額及標準/列舉/特別扣除額,報稅試算方法
扶養親屬的條件、扶養親屬的報稅優惠、年收入多少才不用繳稅呢?
以及如何節稅的小技巧這篇2022報稅懶人包讓你輕鬆掌握報稅的要點!!

最後更新日期:2022/5/14

【2022報稅新制8大重點懶人包】綜合所得稅怎麼算與節稅小技巧

【2022報稅新制8大重點懶人包】綜合所得稅怎麼算與節稅小技巧

文章快速導覽

2022報稅時間延長至6月30日止

今年因為疫情嚴重,財政部於4/27緊急宣布,全面延長綜所稅、營所稅與房屋稅報稅期限至6月30日止

2022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間:5/1 ~ 6/30

2022報稅時間延長至6月底

防疫期間,為降低臨櫃報稅群聚的風險,建議進行網路/手機報稅,並利用多元方式繳稅

 

【2022報稅重點】一次看懂8大報稅新制|其他5大亮點總整理

今年(2022年)5月綜合所得稅申報最新稅法共有8項報稅新制的重點,包含:
基本生活費調升、疫情相關減稅優惠、強化手機報稅功能、欠稅滯納金降低、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須課稅等變動,
請大家報稅時要特別注意,趕緊來看看有哪些調整吧!

🆕2022年報稅重點懶人包

8項報稅新制
1.提高基本生活費19.2萬
2.疫情相關減稅優惠措施
3.欠稅滯納金最高降至10%
4.恢復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需納稅
5.房地合一2.0上路:2021年1月~6月底「預售屋」買賣交易需報稅
6.提高「遺贈免稅額」:遺產稅1,333萬、贈與稅244萬
7.提高公益出租免稅額1.5萬
8.軍公教退撫基金或自提儲金免稅

新增4項便民服務其他稅務新制
1.手機報稅2.0:新增「編修」功能、增加電子支付及行動支付繳稅
2.線上稅務24小時智能客服
3.臨櫃報稅前3天即可預約
4.新增醫事人員憑證
電動汽機車免徵牌照稅及貨物稅延長至2025年底

 

<新制1.> 提高基本生活費19.2萬

今年申報110年度綜所稅每人基本生活費為192,000元,
從182,000元增加emoji ↗ | 右上箭頭 | facebook | 60 x 60192,000元,較去年調高1萬元,是歷年來最大調幅,對家庭成員越多越省稅!
基本生活費上調後報稅可以省多少?以適用扣除基本生活費的一家4口來試算:
每人提高1萬元x4=4萬元,按適用稅率5~40%計算,可省稅2000元~16,000元。
2022報稅新制:提高基本生活費19.2萬
🔺只要「基本生活費總額」大於「免稅額+扣除額」時
基本生活費差額就能在綜合所得總額中予以扣除(後段會說明如何計算)

 

<新制2.> 疫情相關減稅優惠措施

近期疫情升溫,對大部人來說受到很大影響,政府提供許多疫情繳稅對應措施
如果你受到疫情影響,今年難以繳稅,可以申請延期最多1年或分期最多3年(或因財務困難可申請分期加利息)
另外,疫情領取相關的補助金、振興券,不用課稅,將振興券拿去捐贈的人可以列入捐贈列舉扣除額當中

至於執行業務者收入費率,調增110年度適用費用率如下:

醫事人員:直接按原訂費用的117.5%計算

例如:西醫師健保費每點0.8元提高為0.94元,掛號費收入原本費用率為78%,乘以117.5%後,提高到92%,
藥師的健保收入(含藥費)費用率原本為94%,提高到97%

非醫事人員:符合條件按原訂費用的112.5%計算

非醫事人員的執行業務者,只要110年度收入總額較前一年109或108年減少30%,即可按費用標準的112.5%計算
例如:私人補習班收入費用率由50%提高為56%
✱本項措施免申請,報稅時符合條件即得適用

2022報稅疫情執行業務者減稅優惠措施

針對符合條件對象提供各項報稅優惠,詳細的優惠內容可參考下表:

🎁疫情減稅優惠禮包
對象
優惠方案
受疫情影響無法繳清所得稅
不限繳稅金額最長可延期1年,分期最長3年(36期)
✱如未受疫情影響,但因客觀事實發生財務困難,新增可申請分期加計利息繳納,最長36期
👉
按此申請延分期繳稅
執行業務
醫事人員(藥師、中醫師、西醫師、營養師、心理師等)無條件直接適用:
▪按費率117.5%計算
▪藥師適用費率調高至97%
非醫事人員(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私立補習班、幼兒園與養護、療養院所創辦人等)2021年收入比2020年或2019年任一年度減少30%,適用費率112.5%計算
營利事業給付員工防疫隔離假、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
薪資可按200%比例抵稅,自核實計算申報當年度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所得中減除
※相關適用限制請詳「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員工防疫隔離假薪資費用加倍減除辦法」
領取振興五倍券之民眾
免納所得稅
個人領取政府的疫情補貼、補助、津貼、獎勵及補償
(如防疫工作人員的津貼補助、受隔離或檢疫及照顧者的防疫補償等)
捐贈振興五倍券予符合規定的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民眾
可在列舉扣除額中列報捐贈5000元,並於綜合所得總額20%限額內扣除

 

<新制3.> 欠稅滯納金最高降至10%

今年起逾期繳稅滯納金從每逾2日改為每逾3日加徵1%,最高加徵率從原本15%降至10%,減輕滯納金的負擔

2022年繳稅新制:滯納金負擔變輕

 

<新制4.> 恢復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需納稅

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不再免稅,如果在去年有買賣未上市櫃股票賺取價差者,今年申報110年度所得稅時,將計入最低稅負課稅,即為個人「境內外」所得減除670萬免稅額後,適用20%稅率。
✱發行或私募公司屬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且該公司設立未滿5年者,可免計入課稅

延伸閱讀:

海外所得課稅如何計算?3步驟流程一次學會!

 

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

個人出售未上市、未上櫃及非屬興櫃公司所發行或私募之股票、新股權利證書、股款繳納憑證及表明其權利證書等有價證券

2022報稅新制:個人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要課稅

 

<新制5.> 房地合一2.0上路:2021年1月~6月底「預售屋」買賣交易需報稅

房地合一2.0自2021年7月1日上路,如果是2021/1/1~2021/6/30的「預售屋」買賣交易,仍屬於舊制財交所得,房市投資人必須在今年報稅季列入申報,如果是2021/7/1後的交易則適用房地合一稅2.0,必須在簽訂買賣契約後30日內,自行申報,不列在綜所稅報稅範圍內。

房地合一2.0預售屋課稅表
項目2021上半年交易所得(1月~6月)2021下半年交易所得(7月後)
申報時間今年5月報稅交易後30天內申報
稅率適用財產交易所得稅制:併入綜所稅課稅5%~40%適用房地合一2.0稅制:15%~45%

 

<新制6.> 提高遺贈免稅額:遺產稅1,333萬、贈與稅244萬

遺產稅免稅額由1,200萬元emoji ↗ | 右上箭頭 | facebook | 60 x 60調高到1,333萬元、贈與稅免稅額也由220萬元emoji ↗ | 右上箭頭 | facebook | 60 x 60調高到244萬元,自2022年起遺贈案件適用。
另外,為讓民眾便利報稅,今年起推出遺產稅申報稅額試算服務,有利遺產繼承人採線上試算完成一站式遺產稅申報
只要等到國稅局寄發遺產稅繳稅單並完稅,即可完成所有遺產稅手續。

2022年報稅新制:提高遺贈免稅額

 

<新制7.> 提高公益出租免稅額1.5萬

符合住宅法第15條及第23條規定的出租人,自110年6月起每屋每月租金收入免稅額度由1萬元emoji ↗ | 右上箭頭 | facebook | 60 x 60調高為1.5萬。
必要損耗及費用可逐項舉證申報,如不逐項舉證申報,必要費用標準為應稅租金收入的43%,
但出租予符合同法第23條規定的單位供社會住宅使用,必要費用標準為應稅租金收入的60%。

 

<新制8.> 軍公教退撫基金或自提儲金免稅

軍公教及政務人員提繳的退撫基金或自提儲金比照勞工制度,自2021年起不計入當年度薪資課稅,今年5月報稅首度適用
另因應修法情況,未來軍公教人員在領取退休金時,必須比照勞退規定,依退職所得免稅額等標準計稅。
✱按照2021年以後的部分課稅,其他2020年以前金額則免稅

勞工與軍公教自提儲金課稅表
項目勞工(勞退)軍公教 – 2021年以後軍公教 – 2020年以前
當年度自提儲金免計稅
計入綜所稅課稅,多適用5~20%稅率
未來領退休金
一次領取免稅額:
▪2021年以前:18萬x服務年數
▪2022年起:18.8萬x服務年數

免課稅
分次領取免稅額:
▪2021年以前:每年78.1萬
▪2022年起:每年81.4萬

 

❤️新增4大便民服務+其他稅務新制

除此之外,今年報稅也有3大亮點,包括手機報稅2.0、臨櫃報稅開放3日內預約,以及線上AI稅務智能客服

手機報稅2.0:編修資料、行動支付/電子支付

去年首度推出用手機就可以報稅大獲好評,只要打開瀏覽器,進入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點選「手機版」,確認資料後點一點3分鐘就報完稅!

今年優化手機報稅功能:新增可編修配偶及撫養親屬資料,以及修改所得、扣除額各項資料的功能(選擇是否切換編修模式),並新增可用行動支付、電子支付帳戶繳稅
✱注意:現金繳稅或申請延期/分期繳稅必須使用電腦報稅
2022報稅新制:手機報稅2.0

延伸閱讀:

【2022報稅方式】如何用5分鐘手機報稅、行動電話認證流程教學

 

線上稅務24小時智能客服

今年首度推出線上AI稅務智能客服,針對民眾申報操作與稅務問題,提供24小時諮詢服務,分別有啵兒棒、國稅小幫手2個智能客服服務。

2022報稅線上稅務24小時智能客服

 

臨櫃報稅前3天即可預約

疫情當頭,避免群聚久候,各區國稅局提供網路預約、電話預約0800-000-321、當日取號三合一叫號服務,
不僅可當日預約,也可預約次日起3天內的臨櫃報稅時段,依預約時段再到現場報到取號,減少排隊等候時間。

2022國稅局臨櫃報稅預約三合一

🔺如果沒有提前預約也別擔心,在報稅當天,可以利用網路取號的方式,
先查詢目前國稅局的叫號進度及現場等候人數,即可避開人潮較多的時段,加速報稅流程

👉按此進入各地區國稅局報稅預約網

 

新增醫事人員憑證

今年起可以藉由衛服部核發的醫事人員憑證進行身分驗證登入報稅,均可使用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軟體,提供更多元報稅憑證選擇

 

電動汽機車免徵牌照稅及貨物稅延長至2025年底

政府為鼓勵民眾購買電動汽機車,響應環保的效果,也進一步延長免徵牌照稅及貨物稅至2025年底,可說是電動車一族的減稅大禮包!
✱電動小客車免徵貨物稅限140萬內稅額為限

 

2022年綜合所得稅免稅額與各項扣除額

今年申報綜合所得稅,除了前述8項變動外,其餘規定皆與109年度相同
依照所得稅申報規定,結婚的第一年可以自行選擇要分開申報還是合併申報,但婚後第二年則是一律要合併申報
建議儘早開始整理報稅相關文件,以利申報作業的進行

原本上路的三種扣除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薪資扣除/幼兒學前/教育學費/儲蓄投資/身心障礙扣除額)
再加上2020年起適用新制薪資扣除額與薪資必要費用二擇一,以及增加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2020報稅新制增加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薪資必要費用
以下表格為申報110年度綜合所得稅,所得基本稅額相關免稅額、扣除額等金額,提供給大家參考

110年度綜合所得稅免稅額與扣除額一覽表(2022年報稅適用)

項目金額
免稅額
一般 88,000
年滿70歲以上(本人、配偶、受撫養直系親屬)132,000
標準扣除額
單身120,000
配偶 240,000
列舉扣除額
捐贈最高上限為綜合所得總額20%
[給國防、勞軍、賑災、修護古蹟的政府機關相關捐贈,無金額上限,可以100%全額扣抵]
保險費24,000/人 [健保費無金額限制]
醫藥及生育費無金額限制 [已有保險給付的部分,不得扣除]
災害損失無金額限制 [已有保險賠償、救濟金的部分,不得扣除]
購屋借款利息300,000/戶 [減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後的餘額上限30萬,以1屋為限]
房屋租金支出120,000/戶 [但申報有購屋借款利息者,不得扣除]
 特別扣除額
薪資特別扣除額/薪資必要費用(擇一)200,000/限每項收入的3%(共9%)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0,000
財產交易損失上限為當年度財產交易所得[3年內可抵]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0,000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0,000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0,000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000
基本生活費基本生活費差額192,000
公式
➀綜合所得淨額 = 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擇1)–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
基本生活費差額 = 基本生活費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幼兒學前+教育學費+儲蓄投資+身心障礙+長期照顧)

(單位:新台幣元)

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差別
「一般扣除額」有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只能擇一減除,標準扣除額不用檢附證明文件,單身者可直接扣除12萬,比較方便,而列舉扣除額則需要檢附文件才可扣除,報稅人可以試算哪一個較有利

列舉扣除額是什麼?
列舉扣除額主要分為6大項,除了房租支出和購屋利息只能擇一不能重複之外,其他只要有檢附文件、符合列舉標準,
基本上都可以列舉扣除,列舉扣除額的項目,多與平日生活開銷息息相關,有的甚至沒有金額上限,
只要這些列舉項目合計起來超過12萬,則選擇列舉扣除額較有利
例如:離鄉背井打拼的上班族,每個月可能要付1萬多的房租費,在列舉扣除額中,房租抵稅額度最高是12萬,
若又有保人身保險費,達到最高額度2.4萬,加起來有14.4萬,比標準扣除額還要高。
所以,該選哪一個來節稅,只要看你的列舉扣除額總計起來,
有沒有超過標準扣除額,就知道該選哪一個來節稅囉!

2022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

🔺今年列舉扣除額無變動,每個項目通常都需要檢附收據,
但是只要國稅局有相關資料,就不必特別把收據證明給國稅局(建議平時要保留好相關收據)

2022列舉扣除額一覽表
扣除額條件/額度
捐贈

慈善團體▪對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團體)捐贈,或成立/捐贈/加入公益信財產
▪政府合法立案的機構(團體);非對價關係支出(對方無提供勞務)
▪上限為綜合所得總額20%
✓添香油錢、出資贊助蓋廟、教會奉獻
X安太歲、點光明燈、祭改、年費或入會費

運動員▪透過教育部設置的「個人捐贈運動員專戶」捐贈
①未指定:無金額限制②有指定:入當年度慈善團體捐贈上限
✱捐給配偶或二親等以內親屬關係的運動員不可扣除
政府機關▪對政府捐獻,或有關國防、勞軍、古蹟維護捐贈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 政府設立的賬災專戶
私立學校▪透過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捐款
①未指定:無金額限制②有指定:上限為綜合所得總額50%
政治獻金▪對政黨、政治團體及擬參選人捐贈
▪上限為綜合所得總額20%,且不超過20萬元
▪個人對同一擬參選人最高10萬元
保險費
人身保險費
▪含壽險、健康險、傷害險、年金險、工保險、就業保險、軍公教保險、農民保險、學生平安保險、國民年金保險
X產險(車險、火險、責任險等)
▪每人(以被保險人計算)每年上限24,000元
✱被保險人與要保人必須在同一申報戶內
案例:甲是要保人,他的母親是被保險人,母親由弟弟申報扶養
▶甲沒有申報扶養母親,不能扣除這筆保險費
▶弟弟雖然申報扶養,但母親的保險費不是他支付,也不能扣除
全民健保費
▪含補充保險費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以被保險人眷屬身分投保者,不必與被保險人在同一報戶內
案例:甲是被保險人,他父親的健保依附在他身上,父親由弟弟申報扶養
▶甲沒有申報扶養父親,不能扣除這筆保險費
▶弟弟申報扶養,雖然父親的健保是以甲的眷屬身分投保,仍可以扣除
醫藥及生育費▪付給公立醫院、全民健保特約醫院及診所、或經財政部認定會計紀錄完備正確醫院的醫療性質支出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 因身障裝配的聽器、義肢、輪椅等輔具;因牙病而作的鑲牙、假牙或齒列矯正的醫療費及器材費
X 美容牙齒矯正、預防例行性健檢;膳食費、看護費、交通費等
✱已有保險給付的部分不可扣除

災害損失▪遭受不可抗力的災害如:地震、風災、火災、水災、蟲災等
▪災後30日內檢附證明文件向當地國稅局報備並取得災損證,或提出能證明損失屬實的確實證據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已有保險賠償、救濟金的部分不可扣除

購屋借款利息▪向金融機構借款辦理自用住宅購屋借款的利息支出
▪房屋為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登記所有
▪課稅年度在該地址已辦妥戶籍登記
▪供自住、無出租、非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
▪減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後的餘額,每一申報戶上限30萬元
✱每一申報戶以1屋為限

房屋租金支出
▪在中華民國境內租屋所支付的租金
▪供自住、無出租、非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
▪每一申報戶上限12萬元
✱如果有「購屋借款利息」者,不可再扣除「房屋租金支出」,
若同時符合兩者,請自行計算可扣除金額後取高者申報

 

2022特別扣除額一覽表
扣除額條件/額度
薪資特別扣除額/薪資必要費用(擇一)▪有薪資所得者:每人上限20萬元
▪特定費用高於20萬可採核實減除:各項收入3%,共9%
✱僅適用職業專用服務費(治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工具支出三類費用(年薪高於222萬元,採用核實減除才較有利)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金融機構存款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收益(如基金配發利息):全戶上限27萬元
財產交易損失▪出售房屋有財產交易損失者
▪上限為當年度申報的財產交易所得
▪各類所得分開計稅者,只能減除其個人的財產交易所得
▪若無財產交易所得或扣除不足,可保留3個年度再扣除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病人:每人20萬元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符合衛福部須長期照顧的身心失能者:每人12萬元
(家人自行照顧、聘用看護、送至照護中心、入住長照機構等)
✱同時符合身心障礙扣除資格者,共可扣除32萬元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5歲以下子女(2016年以後出生):每人12萬元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就讀國內外大專以上子女:每人上限2.5萬元
✱已接受政府補助不可扣除
✱就讀空中大學、空中專校及五專前3年者不可扣除
備註✦薪資所得、儲蓄投資、幼兒學前:直接扣除,免附文件
✦薪資必要費用、財產交易損失、身心障礙、長期照顧、教育學費:須檢附文件,但依稽徵機關提供查詢者免附

❌註: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幼兒學前特別扣除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1️⃣適用稅率在20%以上
2️⃣股利所得按28%稅率分開計稅
3️⃣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

 

2022年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表|所得稅的計算方式

了解所得稅各項扣除額的金額後,接著就教大家怎麼計算綜合所得稅,
讓你知道自己今年是否需要繳稅,若要繳稅總共要繳多少稅金或退稅多少金額!
2022(110年度)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表|所得稅的計算方式
以下表格為申報110年度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表,提供給大家參考

110年度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表(2022年報稅適用)

綜合所得淨額稅率累進差額
 0~540,000(54萬元以下)
5%0
540,001~1,210,000(54萬1元~121萬元)12%37,800
1,210,001~2,420,000(121萬1元~242萬元)20%134,600
2,420,001~4,530,000(242萬1元~453萬元)30%376,600
4,530,001以上(453萬元以上)40%829,600
公式➁應納稅額 = 綜合所得淨額 X 稅率 – 累進差額

▲(單位:新台幣元)
綜合所得稅計算方式是採綜合所得總額減去免稅額及扣除額的所得淨值計算
因此,每年申報所得稅時都需注意免稅額及扣除額的變動哦

🧮教你2022年所得稅試算方法:簡單二步驟

每年綜所稅是針對「去年所得」課徵,以2022年報稅為例,對應申報是2021年1月~12月的所得收入

第一步:計算綜合所得淨額

綜合所得淨額,不是真實所得收入,它是套用級距的標準,
利息所得與財產交易所得,這兩個容易被忽略,如果因外幣定存產生的匯差、利息收入,需要注意!
綜合所得淨額=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擇1)–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

首先,減掉基本免稅額每人88,000元,再來,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二選一扣除
如果你有符合一些特殊規定,例如扶養親屬身心障礙、家中有學齡幼兒,就可再減掉特別扣除額
🔺這裡要特別注意!基本生活費,並不是人人都能用,而是與政府規定的公式「比大小」
才能確定是否能扣除、能扣除多少,這一項扣除對於有家庭的人較為有利

第二步:計算應納稅額

當你按照第一步驟算出所得淨額後,直接對照稅率級距和公式就能輕鬆算出來了!

所得稅的計算公式:
➀綜合所得淨額=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擇1)–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
➁應納稅額=綜合所得淨額x稅率–累進差額

假設小米年收入為60萬元,所得淨額是19.2萬元(以單身、標準扣除額為例)
那麼小米要繳的稅金就是:19.2萬元x5%=9,600元
如果所得淨額是60萬的話,依據級距來看,其中54萬收5%,另外6萬收12%
總預計要繳稅=(54萬x5%)+(6萬x12%)=2.7萬+7,200=34,200元
或是用累進差額的算法=60萬x12%-37,800=72,000-37,800=34,200元

下方提供簡易估算稅額功能,實際應納稅額,還是要以申報書面資料為準
立即試算👉2022年綜合所得稅報稅線上試算

 

 

雙薪家庭有/無小孩的稅金計算(基本生活費差額範例)

隨著108年5月24日同婚專法上路,在相關報稅書表及說明中
政府除了皆已修正為納稅義務人及配偶,同性伴侶亦適用雙薪家庭的稅務計算
(2020年為同婚結婚首年,可選擇是否要共同申報或者分開)
雙薪夫妻有/無小孩的稅金計算範例
假設情況一、雙薪家庭有小孩的稅務計算
夫妻年收入共為130萬(劉先生薪資年收入80萬元、劉太太薪資年收入50萬元)
無其他收入來源,且有一個就讀小學、一個就讀大學的兩個孩子

雙薪家庭有小孩綜合所得稅計算表
項目計算金額基本生活費總額
免稅額88,000X4人=352,000192,000X4人=768,000
標準扣除額240,000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0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000
基本生活費差額
768,000-(352,000+240,000+25,000)=151,000
大於0可從所得中扣除
薪資特別扣除額200,000X2=400,000
綜合總所得800,000+500,000=130萬
綜合淨所得130萬-(352,000+240,000+25,000+400,000)-151,000=132,000
應納稅額132,000X5%=6,600元

▲(單位:新台幣元)
基本生活費公式:
「基本生活費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幼兒學前+教育學費+儲蓄投資+身心障礙+長期照顧)

⚠️特別注意:試算基本生活費差額薪資扣除額不列入計算

假設情況二、雙薪家庭無小孩的稅務計算
夫妻年收入共為130萬(劉先生薪資年收入80萬元、劉太太薪資年收入50萬元),無其他收入來源,沒有小孩

雙薪家庭無小孩綜合所得稅計算表
項目計算金額基本生活費總額
免稅額88,000X2人=176,000192,000X2人=384,000
標準扣除額240,000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0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0
基本生活費差額
384,000-(176,000+240,000)=負32,000
小於0不可從所得中扣除
薪資特別扣除額200,000X2=400,000
綜合總所得800,000+500,000=130萬
綜合淨所得130萬-(176,000+240,000+400,000)=484,000
應納稅額484,000X5%=24,200

▲(單位:新台幣元)
🔺由上表試算結果可知,雙薪家庭有子女時,可享有子女的免稅額與基本生活費總額的報稅優惠
子女如果就讀大專院校,可加計享有教育學費扣除額的優惠

 

2022年扶養親屬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優惠

在報稅時除了申報自己或合併家庭外,如果有扶養小孩或直系長輩們
還能有撫養親屬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可以使用,以減免家庭的經濟負擔!!

一張圖搞懂列報扶養親屬資格條件

一張圖搞懂列報扶養親屬資格條件

👨‍👩‍👧‍👦扶養親屬的資格條件
在稅法中規定扶養直系親屬的第一條是年紀
如果家中擁有未滿20歲/已滿20歲的子女、年滿60歲/未滿60歲所得低於19.2萬元或無謀生能力者
以及其他親屬等(需符合扶養規定),這些都可增加撫養親屬的免稅額與扣除額
🔺如果受扶養的直系尊親屬已年滿60歲,申報時候不需檢附證明文件,只要把基本資料填寫清楚即可
如果未滿60歲,當年度所得沒有超過基本生活費的話,就可以認定是無謀生能力,可以申報扶養

什麼是無謀生能力?(符合其中一項)

  • 因身體/精神/智能障礙、重大疾病就醫療養或須長期治療等,取得醫院證明,且不能自謀生活或無能力從事工作
  • 符合長照扣除額規定,且不能自謀生活或無能力從事工作
  • 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
  • 所得不超過基本生活費(110年度為19.2萬元)、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或為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病人(限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 

👨‍👩‍👧‍👦有扶養親屬的免稅額與扣除額
免稅額(每人8.8萬/年滿70歲以上每人13.2萬)
若有幫忙扶養法規規定範圍的親屬,可增加更多免稅額,常見如下:
(第1~第3項有符合依人數計算,免稅額為8.8萬X上人數)
1.有扶養年滿60歲或無謀生能力的直系尊親屬(含配偶)
2.有扶養未滿20歲子女,或滿20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的子女
3.有扶養同胞兄弟、姊妹未滿20歲,或滿20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者(含配偶)
4.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直系尊親屬,免稅額增加50%,為13.2萬元

扣除額
這裡說明兩個重要的:
1.撫養人的保險費亦可扣除
從2020年起新增可以列舉撫養人的健保費用且無金額限制,
納稅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之人身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及軍、公、教保險之保險費,
每人每年最多可以扣2.4萬元列舉扣除,但健保費不受金額限制
即使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在同一申報戶內,也可列舉扣除
[但是健保費以外的其他保險費,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仍須在同一申報戶內才能列報]
2020年扶養親屬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優惠

2.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
為了降低身心失能家庭的稅金,2020年起特別增訂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以降低單雙薪家庭的經濟負擔
只要符合以下身心失能資格的其中一項,且未受到排富條款就可以適用,每人每年定額扣除12萬元
1️⃣符合聘僱看護資格者
2️⃣符合長照失能等級2-8 級,並使用長照給付支付服務
3️⃣入住指定住宿式服務機構全年達90日

詳情可至衛福部官網查詢🔍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衛福部長照專區

 

👴扶養親屬的範例試算
楊先生單身,工作年收入80萬元,並且扶養75歲的身心障礙爸爸,領有身心障礙證明
今年度楊先生的綜合所得稅計算表如下:

扶養有身障爸爸的綜合所得稅計算表
項目計算金額基本生活費總額
免稅額88,000+132,000=220,000192,000X2人=384,000
標準扣除額120,000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0,000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0,000
基本生活費差額
384,000-(220,000+120,000+200,000+120,000)=負276,000
小於0不可從所得中扣除
薪資特別扣除額200,000
綜合總所得800,000
綜合淨所得80萬-(220,000+120,000+200,000+120,000+200,000)=負60,000
應納稅額負60,000X5%=0元

▲(單位:新台幣元)
🔺試算結果由於楊先生可扣除項目金額多,結算後無應納稅額,只需要申報無須繳稅

 

2022年收入多少不用繳稅?

單身、雙薪、小家庭怎樣才可以不用繳稅呢?其實這跟撫養親屬的數量有直接關係

一圖看懂2022年收入多少免繳稅

一圖看懂2022年收入多少免繳稅

今年「免繳稅門檻」與去年相同,以下列出6種狀況都可以免繳稅:
免繳稅族群: 
1.單身者年收入40.8萬元以下
2.年收入在81.6萬以下頂客族雙薪家庭、無小孩
3.年收入在123.2萬元以下雙薪家庭、有2個五歲以下的小孩
4.年收入在104.2萬元以下的雙薪家庭,有2名大學以下的小孩
5.年收入在102.4萬元以下的雙薪家庭,有1名五歲以下的小孩
6.年收入在94.8萬元以下的雙薪家庭,扶養一位70歲以上長輩

免繳稅計算: 
一、單身,月薪3萬5以下
免稅額:8.8萬
標準扣除額:12萬
薪資扣除額:20萬
小計:年薪40.8萬
二、雙薪家庭/無子女
免稅額:17.6萬
標準扣除額:24萬
薪資扣除額:40萬
小計:年薪81.6萬
三、雙薪一家4口(有2個五歲以下小孩)
免稅額:35.2萬
標準扣除額:24萬
薪資扣除額:40萬
特別扣除額:24萬
小計:年薪123.2萬
四、雙薪一家4口(有2名大學以下的小孩)
免稅額:35.2萬
標準扣除額:24萬
薪資扣除額:40萬
特別扣除額:5萬
小計:年薪104.2萬
五、雙薪有一位未滿5歲幼兒
免稅額:26.4萬
標準扣除額:24萬
薪資扣除額:40萬
特別扣除額:12萬
小計:年薪102.4萬
六、雙薪扶養一位70歲以上長輩
免稅額:30.8萬
標準扣除額:24萬
薪資扣除額:40萬
小計:年薪94.8萬

2022免繳稅單身族與雙薪家庭的年收入門檻表

撫養親屬人數單身族
雙薪家庭
0408,000816,000
1496,000904,000
2584,000992,000
3672,0001,080,000
4760,0001,168,000
雙薪且有5歲以下小孩
11,024,000
21,232,000

 

所得稅怎麼算才划算?節稅的小技巧

無論你是哪種薪資的家庭,當你有未滿20歲的小孩、需要扶養長輩者,或著家中有需要長期照護者等
在報稅時都能依照特別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來達到節稅目的,讓生活負擔可以大大減輕一番!
所得稅怎麼算才划算?節稅的小技巧
如果年收入高的納稅義務人,想要省稅的話,就可以透過扶養親屬、特別扣除額與列舉額,達到省稅的效果

🎁善用列舉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減少稅金

1.免稅額的運用:
凡是可以納入扶養親屬的人,就可以享有他們的免稅額(每人88,000)
如果是扶養70歲以上的尊親屬,還可以增加50%的免稅額(每人132,000)
不過要留意的是,扶養親屬的相關收入也需要併入納稅義務人的收入計算,建議先試算再確認扶養名單
2.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二選一:
如果有可以扣除的列舉扣除額項目,並且高於標準扣除額的金額(單身/120,000、有配偶/240,000)
納稅義務人就可以選擇用列舉扣除額,達到省稅目的
例如:納稅人與配偶、扶養親屬的保費、捐贈、購屋借款利息或房屋租金支出等等,均可以扣除
3.特別扣除額的運用:
如果有可以扣除的特別扣除額項目,也可以併入納稅義務人的特別扣除額,達到省稅目的
例如:納稅人與配偶、扶養親屬的薪資、身心障礙、教育、幼兒與長照特別扣除額等等,均可以扣除

注意能省稅的項目是否有申報?

提供報稅檢查時的3個問題:
✍是否還有受你扶養的親屬未申報?
✍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何者高?
✍特別扣除額中是否還有可申報的項目?

這裡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掌握省稅技巧的差異:
小智雙薪家庭,夫妻年收入共為120萬,育有兩子女,為大一生及大三生,此家庭有房貸

綜合所得稅怎麼算才划算
未掌握報稅技巧👍掌握報稅技巧
免稅額:88,000×4=352,000
標準扣除額:120,000×2=240,000
薪資所得扣除額:200,000×2=400,000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000×2=50,000
免稅額:88,000×4=352,000
列舉扣除額:300,000(購屋借款利息)
薪資所得扣除額:200,000×2=400,000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000×2=50,000
可扣除金額:1,042,000(104.2萬)可扣除金額:1,102,000(110.2萬)
所得淨額:120萬-104.2萬=15.8萬→符合稅率5%所得淨額:120萬-110.2萬=9.8萬→符合稅率5%
應納稅額為15.8萬x5%=7,900元應納稅額為9.8萬x5%=4,900元

🔺由上表試算結果可知,使用報稅技巧後的省稅效果顯著不同
建議報稅之前,可以依據自身條件,進行多種試算,確認最佳報稅狀況已達到省稅的效果
進行所得稅申報時,記得把能省稅的項目都申報,小心檢查,避免遺漏省稅項目未申報喔!

 

✨總結

報稅時,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要記得弄清楚各項扣除額規定
其實報稅很簡單,但要細心的檢查,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看完這篇一定要知道的3件事

1、今年報稅有二個月的時間2022/5/1~6/30
別忘了要準時繳交稅金,才不會欠繳或被多收稅金
若受疫情影響無法於期限內繳交稅金,請務必尋求管道協助

2、仔細了解2022報稅的新制有哪些內容,今年主要有提高基本生活費19.2萬
疫情相關減稅優惠措施、優化手機報稅功能、欠稅滯納金降低、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須課稅等變動

3、請你要搞懂所得稅該怎麼計算,運用本篇的公式與範例去試算看看
並且善用列舉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減少稅金,好好計算哪一種扣除額對自己較有利
想節稅,扶養親屬的免稅額可說是最容易取得的途徑
家中長輩若符合資格,記得去申報扶養來增加免稅額哦!!

閱讀更多:沒錢繳稅怎麼辦?2022各大銀行繳稅貸款利率比較最低一次看!

 

 

 

以下文章能幫助您了解更多報稅的資訊
建議可以多加閱讀,讓自己成為理財高手唷~~

  2022報稅懶人包完整攻略
想了解存股族股利課稅如何計算?股票怎麼節稅?可閱讀